小时候的故事·过年

本文前半部分(吃团圆饭前)写于2012年1月23日,后因懒惰一直没有续写,直到2014年2月21日才补上。

文章配图与实际生活不符,因为那时候家里没相机!

小时候过年,是一件大事!

因此,我常常抱怨20来天的寒假远远不够我挥霍,因为还没有完成的活动有很多很多,比如:

寒假作业还没写完,总在最后几天赶得紧;还有几家亲戚没去走动,关键是会少收几块钱压岁钱;最重要的是不知道爸妈有没有把学费准备好,手里没有学费是不敢去学校的……

放寒假

那时候(1990年左右),学校一般都要快到年根了才放假,至少到腊月二十。放假后,我们需要把自己的课桌背回家(学校不提供课桌,需自备,那种老式课桌估计现在已经找不到了)。

课桌里装着寒假作业和奖状,我每学期都能拿到奖状,从不失手——奖状是唯一可以讨爸妈欢心的过年礼品,更是让爸妈为我准备下学期学费的动力!我当时经常想着,长辈们看到我每学期都能拿到奖状,一定会奖励我更多的压岁钱……

过小年

放假后紧接着就是小年(腊月二十四),爸妈说这是给小孩子的节日,大人们过大年,小孩子就过小年。

这两天,妈妈会领着我和弟弟去逛街,同时找裁缝阿姨给我们量做新衣服。感觉以前做衣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,裁缝阿姨量好尺寸之后,年前准能做好。

过小年还有一个大型活动,就是和爸爸去水塘捞鱼。

那时候,爸爸包了一大片旱田,最上面就是一口大水塘,用来蓄水的,同时,还养了很多鱼。其实,应该是抓鱼——我们会先把水塘里的水放完,只剩两个洼地,是的,我们就去那个洼地里抓鱼,不能抓完哦,要“年年有余”的。

备荤菜

在除夕前一天的下午(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下午),家里肯定会杀头猪过年,这是大人们的事,我一个小孩子,只可以在旁边看着:抓、摁、进刀、放血、吹气、烫毛、剐毛、开膛……

等把杀猪这个大活完工,其余就是鸡鸭鱼,爸妈常常让我做一些小把戏的事情,比如抓鸡……

抓鸡是一件很有趣的活:我们先用食物把鸡们招唤过来,然后偷偷地走近……不过,这么做的成功率很低,很可能只薅下几根鸡毛,更有不幸的是捧到一泡鸡屎,所以我们就得追着它们跑了——这才叫抓嘛。

而大人们从不这么做,他们会等晚上鸡都回笼后,再打着灯去笼里捉,一把把鸡捉住,它们都不带叫唤的,这点让我觉得很好奇,后来知道了,要用手托住它们的肚子,然后把翅膀收一下再折起来(不能硬生生的翻过来,那样会弄伤它们)。

其他事情还有劈柴、烧水、洗菜……一想到碗里将会有香喷喷的肉,那干劲儿十足。

团圆饭

过年,无论如何少不了一顿团圆饭。

不过,吃团圆饭前有件重要的事要办——爸爸要“叫饭”,就是把已过世的至亲“请回来吃饭”:

桌子上摆好饭菜酒,点上蜡烛,桌子下面烧一堆冥纸,然后爸爸用筷子(每个至亲各一副)在他们爱吃的菜上面点个遍,嘴里还说”爸,过年了,请你回来团年。这是你最爱吃的菜,你爱喝酒的,这儿还有一杯酒“、”妈,你辛苦了,从前一直没有享到福,现在日子好过了,你多吃点肉“……

备注:其实,在旁边还要另放一根筷子,给“打伴的”!

等到”叫饭“完毕,我们才能上桌吃饭。

那吃起来真叫一个香啊,有争鸡腿的、有抢鱼肉的、有要猪肠的。只见满桌的筷子飞舞,只闻满屋的吵声绕梁……

大人们就不一样了,他们会喝酒划拳,什么”一个一、五亏手、六六顺“的,我们才不管的……

除夕夜

我小时候,湖南的冬天是很冷的,甚至每年都会下很大很大的雪,记得有一年(约是1991年),那场大雪已经没过我的膝盖了。因此,老家有个习俗,就是:三十晚上的火,十五夜里的灯;还有句方言:有恰冇恰,烧砣火搭(意思是不管有没有吃的,都要生个火炉烤火)。

除夕夜里,我们一家人围着火炉,火炉上有一个可以升降的吊锅,里面炖着肉,火炉旁边可以烤地瓜、芋头……边烤火边聊天,聊天的主题是总结过去、展望未来,还有唱歌或者讲故事等活动——1990年前,家里没有电视,只能是这些活动了。

记得那年(不记得哪年了),二叔家堂姐堂弟在我们家一起过年,只要是表演了节目的都收到爸爸的小红包。

开财门

大年初一,一定要很早很早起来——开财门。直到家里有电视了,这个习俗才改成新年钟声一响就去开财门!

爸爸在堂屋门口放一卦鞭炮,还得大声喊:“炮竹一响财门开,金子银子滚进来……”

而且,大门一定不能关!

拜大年

早上,我们都去给爷爷拜年。

拜年是会有压岁钱的,但我们得会讨要压岁钱:在堂屋前给爷爷作揖,并说拜年词“跪倒跪倒,一碗红枣,起来起来,一碗蛋来,拜年拜年,我要压岁钱。”只是那时候的压岁钱很少,一般两块、五块、十块。

然后,一大家子去上坟。

最先去奶奶的坟(我刚出生两个月,奶奶就去世了),我对奶奶的记忆,除了一张画像,就是爸爸嘴里的故事。到了奶奶坟前,先点上香和蜡烛,再放鞭炮,接着就要给她拜年了:奶奶,我给您来拜年了,希望您过得快快乐乐,也希望您保佑我能学业有成……

初二郎

大年初二,我们风风火火地去外婆家。

乡里有个习俗,就是初一崽、初二郎,意思是初一是儿给父母拜年,初二是女婿给丈二老拜年。

爸爸说,在我和弟弟很小的时候,他是用箩筐挑着我们俩去外婆家,一边一个,筐里还装着礼节,直到我们能走远道后,才从爸爸的箩筐里解放出来。

不知道为什么,到了外婆家就老实了,我一般只坐在火炉旁听大人们聊天,其实什么都听不懂,这可怎么办呢?我就拿着火钳在火炉边写字,或者拨火,要么拨得火星四处飞,要么火被拨灭弄得满屋的烟……这时候爸妈就做出要教训我的脸色来,甚至从我手里抢过火钳,让我“一边待着去”。

走亲戚

好了,从现在开始,就是标准的走亲戚拜年了,都是爸爸妈妈的各种伯伯叔叔姑姑姨姨哥哥姐姐,我们跟着去就行了,反正有吃有喝有压岁钱就行。

当然也有亲戚来我们家拜年的。

我们的任务就是带着过来的弟弟妹妹们玩耍(没办法,谁让我年龄最大),我们那年代的玩具,说出来你可别笑话啊,都老土老土了,自己做的高跷、削的木剑,还有弹弓、合页枪……我们会屋前屋后杀来冲去……玩得不亦乐乎。

呃,如果赶上雨雪天气,也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了(幸好冬天不会下大雨,我家房子会漏的),客人来了,我常常会认认真真地写寒假作业——必须写了,再不写就开学了,算了算,还剩一半没有动笔,正月十二开学,还有三天时间,你说急死人不?

闹元宵

别急,虽然开学了,年还没过完,知道不?

还要闹元宵呢,之前不是说过么,十五晚上的灯!

从门前到大路上的路边全部要点上香烛,不知道这是什么习俗,这是大人们的事情(虽然小孩子要帮忙)。

我们小孩子只知道今晚可以去耍龙,用木棍举着草把,上面披着红布,走家串户去耍龙。在每家的每个房间里跑一圈,一边敲锣一边“哦哦”地喊!

呃,哈哈,人家不打发红包,我们是不会走的……随便打发点嘛,5毛不少,5块不多。

手绘一张八九十年代的课桌

原创文章禁止转载:智林心语 » 小时候的故事·过年

精彩评论

3+4=

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